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白赖 >“我们狭窄的人生 需要去想象更广阔的世界”孤注一掷 正文

“我们狭窄的人生 需要去想象更广阔的世界”孤注一掷

2024-11-09 13:28:12 来源:舒兰约炮作者:庖丁 点击:484次

著名作家刘慈欣谈科幻文学创作和科幻阅读——

“我们狭窄的人生 需要去想象更广阔的世界”孤注一掷

8月17日,人生著名作家刘慈欣做客2024南国书香节,需去想象与知名少儿科幻作家超侠,更广科幻出版、世界研究专家徐世新、人生王卫英,需去想象孤注一掷科幻阅读推广人陈柳岐开展科幻对谈。更广作为科幻小说的世界粉丝和作者,刘慈欣认为要写好科幻小说,人生就要对更广阔的需去想象世界抱有好奇心和追求。

从模仿到要“远离”

“上世纪(下同)70年代我不知道有科学幻想的更广概念,但其实50年代就有从当时苏联、世界西方等传进来的人生科幻小说。我当时看的需去想象是繁体字的科幻小说。”谈及科幻阅读启蒙,更广刘慈欣回忆,他最早看的科幻作品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本书特别写实,让他一度以为书里描述的情节都是真实的,直到父亲告诉他这是科学的想象。“这让我对这种科幻的想象力感到很震惊,也就是从那以后,我成了一个很坚定的庸庸碌碌科幻迷。”刘慈欣说。

“80年代初,西方的科幻小说陆陆续续地翻译进国内。”刘慈欣进一步分享说,对他创作影响很大的是英国的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另外是奥威尔写的《1984》。“奥威尔让我看到科幻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反映现实,而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则是以遥远的想象力书写超现实的世界。”

“我以前说过,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克拉克拙劣的模仿。现在我在创作的时候想尽可能去远离他一点,尽量和他拉开一些距离。所以说他对我的影响是真正的影响,一种想离开他都离不开的影响。”刘慈欣说。

既要有科学风采又要有文学魅力

超侠认为,科幻是一个很包容的文类,可以加武侠、侦探、悬疑等,《三体》小说中甚至还有科幻诗歌。“如果要写科幻,物极必反我们不仅要看科幻小说,还要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从而产生、积累不同的想象”。

谈及科幻阅读的价值,科幻出版、研究专家徐世新表示,科幻小说或科幻文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奇特的科学架构下进行丰富的想象,既有科学的风采又有文学的魅力,能够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这一点文学小说无法比拟。

刘慈欣表示,不应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科幻阅读,“它不是一件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假如宇宙就是一座城市,太阳系就是一座建筑物,人类就住在建筑物地下室的储物空间里。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很狭窄的,科学告诉我们外面有什么存在,告诉我们有更大的世界,但我们一辈子也去不了这个世界,只能通过想象去描述。青梅竹马我认为这就是促使我们进行科幻阅读的原因。我们狭窄的人生,肯定要去想象更广阔的世界。”刘慈欣说。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在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的共同之处远大于差异之处。“科幻小说往往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描述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挑战。”他说。

科幻作家要对更广阔的世界抱有好奇心

谈及如何写好科幻小说,刘慈欣首先认为要调整思维方式,构建科幻的世界观和科幻的思维方式。刘慈欣认为,科幻反映的主题是更广阔而长远的,“要想写好科幻小说,就要对更广阔的世界抱有好奇心和追求。”他不赞成把科幻小说所承担的功能拔高,它只是一个大众文学题材而已,“作家的使命是写出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一本好的小说可能会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人的宝刀未老创新能力。”

葛亮:岭南是我写作的福地

《灵隐》开启了一个新系列:新南方图志

8月17日下午,“须听城市有山林”——葛亮《灵隐》新书南方分享会在2024南国书香节举办。葛亮与作家蔡崇达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谈。本书通过一父一女人生遭际的镜像对位,表达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坍塌与重建,重要的是心底仍能保留一方净土,可停驻,可灵隐。

葛亮表示,这是他继《北鸢》《朱雀》《燕食记》之后,开启的一个全新的写作系列——“新南方图志”。新的系列更关注人的命运本身。“我想呈现人物的心灵史,对我来说,这也是塑造历史的一种方式”。

“葛亮作品的外壳经常带有一种巨大时代的悲伤感,在悲伤感的迷雾中看到人影影绰绰的样子。”蔡崇达表示,《灵隐》让人有惊喜感,从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体叙事,“这一次他让一个又一个人从隐隐绰绰中走了出来,让读者通过一个个人读到大时代的朝朝暮暮变化、冲突、动荡。”

“在这个小说中,我更关注人的内心博弈。”葛亮回应,《灵隐》的故事是取材于社会案件,人物都有原型,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梳理和沉淀。他进而谈到虚构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写一个小说作品,需要强大的想象力,但非虚构的意义在于能够与读者保持更直接的共情。”葛亮表示,他不仅是一位小说创作者,也是大学的研究者,接下来的写作可能会做田野调查、案头资料的整理与大量的人物访谈。

“不辞长作岭南人。”葛亮表示,虽然他是一个天然的南京人,但文学创作始于香港,如今生活在岭南、柳绿花红大湾区。他直言道:“岭南是我写作的福地,气韵与江南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之处。这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徐则臣:

写好一个题材 首先要对它热爱

跟年轻人对话后,他认为更有必要说清楚大运河

8月17日,“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读者见面会在2024南国书香节举行。徐则臣向读者朋友们分享了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的创作历程。《北上》是他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分享伊始,徐则臣讲述了为何自己如此重视向读者讲述大运河重要性的缘由。这个缘由,与他来广州参加活动有关。“当时我在方所书店参加活动,有几个年轻人对我说他们一直认为大运河只存在于教科书中,而现在它已经不存在了。”徐则臣听后感触很深,“大运河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同样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说清楚这条河”。有说有笑

徐则臣表示,运河从南到北把五大水系贯穿连通,如同一条大动脉把整个中国盘活了。“我们的物质与文明都是通过大运河传输到全国各地,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依然在发挥。”

运河对于徐则臣的意义,同样重要。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江苏,“家的旁边每隔一段路就是河。小时候我经常穿河而过,我无法想象生活里没有河是怎样的。”徐则臣说,他对于世界的想象,是建立在河流之上。

后来,徐则臣写了许多年轻的运河,越发觉得运河的重要性。再后来来到京杭大运河河边生活,无所适从他有了写大运河的机会。“大运河本身不会说话,如何描写它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价值,必须通过与它相关的人去讲述,写人的故事。”在写作过程中,徐则臣意识到,要写好这条流淌千年、真实存在的河流,必须通过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走访、调查,“写作的时候如同拿起放大镜,要把它看得十分仔细、清楚。”为此,徐则臣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看了约70本相关书籍,从南到北把大运河断断续续地走了个遍。

由大运河展开延伸到文学创作,徐则臣表示写好一个题材首先要建立对它的热情与热爱,要对它保有足够的理解。“《北上》写出来后,一潭死水我请研究大运河的专家和近代史专家都看了一遍,确认史实是否有误。”徐则臣说,《北上》的创作花费了4年时间,但非常值得也有很多收获,让他对历史、对历史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看法与思考。“一部好的作品是会反哺作家的,我也希望大家了解与关心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运河,因为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实习生 李翊正 何燕兵

作者:视同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